乳癌

˙那些因素會增加乳癌的發生

1.初經年齡和停經年齡,初經年齡早於12歲,停經年齡超過55歲,乳癌發生的危險性會提高。
2.生育年齡,越晚生育,尤其是超過30歲才生第一胎者,罹患乳癌的機會也較高。
3.直系家族中有乳癌病史的,發生乳癌的危險性也較高。
4.有乳腺良性疾病,像乳腺纖維囊腫、纖維腺瘤的女性發生乳癌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的2倍。
5.長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癌的危險性。
6.脂肪飲食可使乳癌發病率增加,脂肪飲食可加強或延長雌激素對乳腺細胞的刺激,脂肪飲食也加速兒童生長發育,提早性早熟,使乳腺細胞提早暴露於雌激素及泌乳激素中,因而增加癌變的機會。
7.體重增加可能是停經後婦女發生乳癌的重要危險因素,所以停經婦女需注意體重變化和減少脂肪攝取。
8.哺乳會降低乳癌的發病,第一次生產後哺乳期長可降低乳癌的危險性,哺乳總時間越長,越不易得乳癌。

乳癌的中西醫治療方法

    根據美國國家外科乳癌臨床試驗的研究報告指出,乳癌患者沒有腋下淋巴腺轉移的,手術後10年內的復發率有24%,如果有轉移,復發率更高達76%;因此,綜合治療是乳癌治療的發展方向,是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賀爾蒙內分泌治療和中醫葯治療的結合,根據臨床分期、辦症分型以及病人的全身情況來制定治療方案。 乳癌的中醫治療,主要仍依辨證來施治,依照中醫的辨證分型,可分為三型,
1.肝鬱氣滯型,這類患者的發病與精神情緒有關,平常有情緒不穩定 ,心情煩悶或容易生氣,臨床會出現乳房腫塊脹痛,兩脅作脹,心煩易怒等症狀,在中醫的辨證上屬肝鬱氣滯,治法採舒肝理氣、化痰散結,可用王不留行子、夏枯花、山慈菇、半夏、牡蠣、茯苓、白芍、白朮等。
2.肝腎陰虛型,乳癌發病大部分在40歲以後,尤其是更年期和停經後的女性,這些病人除上型症狀外,兼有月經失調異常、手足心熱、腰腳酸軟、口干潮熱、失眠煩躁等,辦症上是肝腎陰虛,治法當滋養肝腎,葯用玄參、天門冬、女貞子、白芍、牡蠣、夏枯草、香附等。
3.熱毒蘊結型,主要表現是腫瘤生長快速,紅腫疼痛,甚至化膿潰爛,久則氣血虧損,辦症屬熱毒蘊結、正虛邪實,治宜清熱解毒、扶正袪邪,葯用蚤休、蒲公英、露蜂房、黃耆、白朮、半枝蓮、浙貝、橘葉等。在結合西醫治療時,必須考慮到手術、化療或放療對病人體質的影響,例如放療時,會出現熱毒傷陰、熱象較重的症候,此時清熱解毒、生津潤燥和滋養肝腎的中葯需加重;結合化療時,健脾和胃和扶正培本的中葯需加強;不同的臨床病期,也會應用不同的方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