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的中醫治療


  眩暈是一種常見的自覺症狀,發作時病人自覺頭暈眼花,步態不穩,噁心嘔吐無法站立,甚則昏倒,宛如日常生活中暈車、暈船不舒服的感覺。眩暈與內耳前庭平衡失調有關,任何造成內耳平衡失調,即會產生眩暈的症狀。因此造成眩暈的原因很多,從常見的感冒到嚴重的癌腫都有可能產生眩暈的症狀,當現代醫學無法找出真正的病因時,或無法有效治療時,患者便會尋求中醫的協助。
眩暈症大多數是內耳掌控身體平衡的前庭半規管失調,所以在身體姿勢改變時,如蹲下起身或躺下的時候,便容易產生天旋地轉或眩暈症狀加劇的情形。


中醫對眩暈的認識
  傳統中醫對於眩暈很早便有相關症狀描述與治療方法記載,如內經中有言:「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及「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東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及「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金元四大家朱丹溪認為:「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明朝張景岳則以為:「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丸..無虛不作眩」。

眩暈中醫的病因病機

眩暈病因可分為外感及內傷兩方面,外感則因於風、寒、暑、濕;內傷則因於風、痰、虛。外感一般在袪除病邪之後,眩暈症狀便可一併消失,在此不多贅述。內傷是因自身內部環境失調,造成眩暈發作者,臨床上較為頑固而多變,必須再深入探討。
眩暈中醫的主要病機為肝陽上亢、痰飲中阻、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治療上必須分辨虛實,審因論治。發病原因複雜,主要與中醫的肝、脾、腎三臟的陰陽氣血不調有關,現代人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常熬夜晚睡,造成口乾舌燥,火氣大,容易造成肝陽上亢的類型;飲食不節,喜食甜食厚味油膩,不忌冰品冷飲,易造成痰飲中阻,清陽不升的類型。平素體弱多病,月經量過多,易形成氣血不足類型;老年身體虛衰,機能退化,多為肝腎虧虛之類。

眩暈中醫辨證與治療

 以下針對眩暈症屬於中醫內傷範疇的主要證型作一簡單的介紹
1. 肝陽上亢型:
 症狀:眩暈,頭暈眼花,發作不定,心煩易怒,胸脅苦滿作痛,或偏頭痛,舌紅, 脈弦滑數。
 方藥:龍膽瀉肝湯或天麻?藤飲加減。
2. 痰飲中阻型:
 症狀:眩暈陣發,體形肥胖,喜歡甜食冰品,胸胃滿悶,噁心想吐,呼吸短促,心 悸,舌白膩,脈濡滑。
 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
3. 氣血不足型:
 症狀:時時眩暈,勞動加劇,面色蒼白,指甲口唇淡白,心悸失眠,女子月經色淡 量少,脈細弱無力。
 方藥:八珍湯加減。
4. 肝腎虧虛型:
 症狀:眩暈,耳鳴,腰膝酸軟,兩眼乾澀,足跟作痛,遺精遺尿,脈沉細無力。
 方藥:濟生腎氣丸加減。

眩暈針灸治療簡介

  針灸治療也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選用合適的穴位與相應的手法,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對於肝陽上亢的患者,取穴如太陽、耳門、聽宮、足臨泣、太衝等。痰飲中阻的患者,取穴如曲池、合谷、中脘、豐隆等。氣血不足者,取穴如氣海、關元、血海、三陰交等。肝腎虧虛,取穴如肝俞、腎俞、足三里、陽陵泉等。一般民眾可請教醫師相關的穴位,肝陽上亢、痰飲中阻屬實證者瀉之,可揉按至微痛的程度。氣血不足、肝腎虧虛屬虛證補之,可以在穴位貼敷藥布或溫覆或熱薰。

眩暈中醫治療的角色

  眩暈症採用中醫方藥治療效果不錯,不須冗長檢查候診的時間,除了老年機能退化及少數身體虛衰,必須長期用藥調理外,眩暈患者經中醫治療症狀改善消失後,一般並不須再長時間服藥。針灸對於眩暈的治療療效顯著,無副作用,可為醫藥之輔助。而且中醫在預防保健上,可提供患者全方位的調理及藥?調養,既可袪病又可健身,是目前西醫所不及之處。

眩暈臨床案例介紹
  許小姐,49歲,教師,1/29突然眩暈發作,一起身時即天旋地轉,休息一陣子方可減緩,嘔吐多次,並未感冒,2/3就診時仍頭暈目眩,如坐車船,眠差難入眠,多夢紛紜,頸項僵硬,口苦,胃脹,飢時胃痛,舌暗紅胖有齒痕,苔黃滑,脈象 : 沉細弦數,辨證以為肝陽上亢,飲邪中阻,處方苓桂朮甘湯、天麻鉤藤飲、遠志、石菖蒲、酸棗仁,服藥一週後眩暈改善未再發作,失眠改善,再服藥一週後諸症減輕。

眩暈的預防保健
  眩暈預防須注意培養本身的元氣,規律作息與適當的運動,不熬夜晚睡,避免煙酒等刺激物,保持心情平和舒暢,飲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膩厚味,避免過勞如此則可持盈保泰,預防眩暈發生。

眩暈中醫藥與食療

  食療上必須區分虛實兩種主要類型,以符合「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調補原則。以下提供參考之茶飲及方藥
1. 實證眩暈:眩暈耳鳴,口苦易怒,頭脹痛者,天麻菊花飲
 天麻三錢,菊花一錢,先煮天麻約十分鐘,再加入菊花同煮約五分鐘,去渣取汁, 代茶時時飲用。
2. 腎虛眩暈:眩暈,倦怠無力,腰膝酸軟,健忘失眠者,杜仲燉豬腰。
 杜仲五錢,胡桃肉一兩,豬腰一或二枚。先將豬腰去腎盞洗淨切片,與杜仲、胡桃 肉放入蒸碗加水蓋過食材,放入電鍋中燉至熟透,加入適量油鹽調味後食用。


漢坤中醫診所

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458巷41弄40
電話:(02)2533-5766

E-mail:
hkcmc1@gmail.com

本網站由 中國醫學網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