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婦科名家羅元愷教授臨證望診之經驗述要
羅頌平
先父羅元愷,字世弘,廣東南海人氏,1914年出生于中醫世家,幼承庭訓,誦讀方書,隨父侍診,立志以醫爲業。1935年畢業於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歷任廣東中醫院醫師,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校長,廣東中醫院院長,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副校長。1956年參與籌辦廣州中醫學院,1977年成爲中國大陸第一位中醫教授。後任廣州中醫學院副院長,兼任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是首批獲中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研究生導師。1995年逝世,享年81歲。
羅元愷是全國著名中醫學家,著有《羅元愷醫著選》、《羅元愷論醫集》、《羅元愷女科述要》等專集,點注張景岳婦科專著《婦人規》,主編《實用中醫婦科學》和《中醫婦科學》第五版教材,是學識淵博,造詣深厚的醫學大師。他從醫60年,擅長內、婦、兒科,尤精於婦科。臨證之際,首重望診。他認爲中醫之四診以望診爲首,《難經》有“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之說,而望診在婦科至爲重要,包括了對神、色、形態的觀察,和對經、帶、惡露的辨析,根據中醫的整體觀念,“有諸內必形諸外”,故能視外而知內,通過望診可以瞭解正氣的強弱和病情的輕重。
望診首先望神,主要觀察病人的神志、眼神和精神狀態。對危急重症的診斷有較大意義。如神志淡漠,反應遲鈍者,常爲大量失血之徵,可見於崩漏、墮胎或宮外孕破裂等,救治不及則可迅速陷入厥脫之危象;如雙目無神,眼眶下陷,神志淡漠,肌膚甲錯,則爲氣陰兩虧之徵,妊娠劇吐重傷氣陰,產後發熱或盆腔炎之熱入營血皆可有此表現。若非危重症而見表情淡漠,不欲言語者,多屬陽氣不足,往往見於更年期或經前期緊張症的患者。
望面色是望診中較主要的部分。面部的色澤反映了臟腑氣血的盛衰。面色蒼白是白而帶青之色,主氣血虛,常兼肝血不足或有肝風;面色白而虛浮者,主肺氣虛或氣虛血脫;面色萎黃,主脾虛、血虛;晦黃爲黃而晦暗,主脾腎兩虛,尤以腎虛爲主;面色紅赤,則爲實熱之象;顴紅主虛熱,尤以午後爲甚;面色晦暗或黯斑,主腎虛或脾腎兩虛。面頰、眼眶或額部晦暗和黯斑常見於婦科腎虛證。晦暗是黑褐而無華之色,屬腎之本色。腎主生殖,面色晦暗者多有生殖功能低下之痼疾。對晦暗或黯斑的辨析,則以眼眶黯黑主腎虛,面頰黯斑主脾腎虛,下眼瞼浮而晦暗者以脾虛爲主。晦暗或黯斑的程度與病情相關,證候重則晦暗或黯斑加深,病情好轉則晦暗與黯斑漸消。這種徵象多見於崩漏、閉經、不孕、滑胎等病程長而纏綿難愈的患者。此外,環口黯黑則爲腎虛衝任虧損。因任脈與督脈交會於唇口,腎之精氣不足,則唇口不榮,而艱於生育。但唇色暗又主寒凝、血瘀和心陽不振,應結合全身脈證予以鑒別。
望舌爲望診中最重要的內容。“舌爲心之苗竅”,臟腑以經絡連於舌本,故臟腑的寒熱虛實亦可通過舌象反映出來。曹炳章《辨舌指南》云:“辨舌質可辨臟腑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婦科舌診亦有其規律,如舌體瘦小者,是熱病傷陰之象,而婦科久病血虛也可見舌體瘦,瘦薄而偏紅爲陰虛內熱,瘦薄而偏淡爲氣血兩虛;舌淡而胖,主脾虛、氣虛,胖而濕潤如水泡豬肝樣,則主脾虛濕盛;舌紅主熱,舌尖紅爲心火盛,舌邊紅爲肝膽熱,舌絳紅而乾爲熱盛傷陰;舌暗紅爲血瘀,甚可有瘀點、瘀斑;而舌淡黯不榮潤者,則主腎虛,爲腎氣不足,精血不能上榮之故,其特徵是黯滯而淡,無潤澤之色,與血瘀之紫暗不同。舌苔則反映邪氣的性質與進退、津液之盛衰。苔白主寒,苔黃主熱,苔膩主濕,苔黑而乾主熱熾傷陰,灰黑而濕潤爲寒水上泛,剝苔或無苔則主傷陰,也爲胃氣虛衰之象。
望形態在婦科有特殊的意義。婦科病常與稟賦體質有關,大抵形體消瘦者,陽有餘而陰不足,多屬陰虛內熱,往往虛不受補,忌用溫燥;形體肥胖者,有餘於形而不足於氣,脾氣虛則運化失司,腎氣虛則開闔不利,水濕內停,聚而成痰,其本虛而標實,須溫腎健脾,燥濕化痰,不宜濫用清利、寒涼。若女子年逾18歲仍矮小、瘦削,乳房不豐者,爲先天稟賦虛弱,腎氣不足,常爲於閉經、月經稀少之外候。毛髮之榮枯,關乎腎精與氣血,毛髮枯槁、脫落,主腎虛或血枯;若女子體毛濃密,甚至唇口、臍下有粗大的毛孔,有如鬚眉之象,爲衝任當泄不泄,常因痰濕或痰瘀互結,壅滯于衝任、胞脈,以致氣血不得下注胞宮而爲經血,經候不調,甚至閉經、不孕。
望經帶是婦科特有的內容。觀察月經、帶下、惡露的量、色、質,以辨寒熱虛實。如經色鮮紅而質粘,爲虛熱;深紅而質稠,爲實熱;經色淡紅而質稀,屬氣血虛;暗紅而質稠,或有血塊,爲血瘀;若淡黯而質稀如水,則屬腎虛。帶下以量少津津常潤爲善。如量多清稀如水,爲脾腎陽虛;量多色白而粘,爲脾虛濕盛;帶下色黃或赤白相間,多爲濕熱;粘腐如豆渣或青黃如泡沫,爲濕濁下注;帶下如膿樣或五色雜見,爲濕毒或熱毒,常因腫瘤繼發感染所致;帶下色赤而量少,可因瘀熱;淡黯而稀,則屬腎虛。
望診爲四診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在可通過超聲波、X線透視、造影、CT、MR等手段診察體內的病變,是中醫望診的進一步發展。但醫生對病人的整體形態與神態進行觀察,並診視局部與分泌物的情況,仍是臨證的第一要務。結合問診、聞診與切診,參考其他輔助檢查,均有助於對病人作出正確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