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診治體會
鼻腔之檢查為鼻科診斷之最重要依據,故其內部病理變化之檢查尤為不可忽視,茲將檢查時所應注意者略述於後:
鼻部之外觀若能作細密之觀察,常能依其形態、氣色之變化而有「望而知之」之妙而瞭然於心,如鼻中隔之彎曲外視即可得知,若蛙形鼻則已知其內或有生鼻茸之變,鼻稍朝天而準頭氣色不華者則恐有過敏性鼻炎之變矣,此等「望而知」之之工需能心領神會而難以言傳,若能參考面相學、氣色學、手相學及其聲音之變化,則其中之妙必能神而明之。
由外入內,檢查鼻腔時,應先以第一頭位診視,觀看清楚之後再診視第二頭位,下鼻甲、中鼻甲之形狀、軟硬度、厚薄、色澤、下鼻道、中鼻道之變化,有否異物增生,鼻中隔之偏曲度為何,鼻涕之顏色、氣味、黏稠度、後咽部黏膜之變化,均應謹記於心,再配合脈診、掌診、眼睛及眼瞼下眼圈變化及咽喉部黏膜變化之情形,再詢之病患驗證一番,方能更確切的診斷並處方治療,如此方能使誤診率降最低。
而其諸病病理變化之情形摘其常見者略述於下以為診病治療之參考:
一、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為下鼻甲黏膜呈蒼白肥胖水樣的變化,鼻準氣色不華,鼻音重,下眼圈呈明顯的暗褐色樣(俗稱黑眼圈),下眼皮紅癢,發作時呈連續性的打噴嚏,接著則流鼻水、鼻塞,尤於早晨時發作特甚。
其原因為機體抵抗力欠佳,鼻黏膜已呈過敏之變化,患過敏體質者最好禁酒,禁食冰冷,不要過於緊張勞累。
二、急慢性鼻炎:本病中下鼻甲的黏膜為呈紅腫之變化,即受感冒後未治癒的病而來,故其症狀類似感冒,常伴有頭重痛、時有鼻內乾燥感、黏膜發紅腫脹,帶有黏液性膿涕倒流入咽、嗅覺減退、閉塞性鼻音、耳鳴等現象。
慢性鼻炎若病程不久,則鼻黏膜尚呈紅腫皆段,此為慢性單純性鼻炎血管會擴張,組織內也會因貯積水分而腫脹,時有交替或鼻塞出現。若黏膜紅腫發紫,則已發展至鬱血性鼻炎,血行不良,中醫謂之血滯血瘀,必須用活血化瘀以去其瘀,此時之交替性鼻塞較呈頻繁,若黏膜長期腫脹導致組織內纖維形成,外觀上已呈凹凸不平所謂之桑椹樣黏膜,則縱然使用點鼻藥水,亦難有效果,此時之鼻塞則較固定的呈向一邊或兩邊,這種狀態已構成「肥厚性鼻炎」了。
慢性鼻炎的病為急性鼻炎的反覆發作而來,發育中鼻中隔的彎曲亦會造成慢性鼻炎炎症的惡化,因腺樣體增殖症常分泌多量的黏液或膿性分泌物,亦是引起慢性鼻炎的主因。空氣的污染,如呼吸到化學性的有害物質,接觸空氣中的細菌、病毒、塵埃等,亦可使鼻黏膜受到侵襲而引起本病之發生。
要治癒本病,尤須配合運動以改善鼻黏膜之血行,儘量避免攝食剌激之物或辛辣,少吹冷氣等,病方能有所轉機。
三、鼻竇炎:所謂「鼻竇炎」是指鼻竇黏膜發炎的症狀,中醫稱之為「鼻淵」因膿涕蓄於鼻竇間,故備谷稱「鼻蓄膿」。
詳細觀察鼻腔何處有膿性分泌物,就可得知到底是那一個鼻副竇受到感染。
分泌物由高處而來,往鼻中道前方匯集者為額及前篩細胞。若開口位於鼻中道背面處,分泌物則流向下鼻甲後端,則此為上頜竇之分泌物,觀察時最好使用鼻後鏡。若流出處在遠後端,使用鼻鏡或鼻後鏡檢查時,檢查者可以看到分泌物由後端竇室流出,其流動方向介於鼻中隔與中鼻甲之間。
鼻竇炎之發生,往往係由病毒性感染、或細菌之感染而來,本病亦具有過敏遺傳的體質,鼻中隔嚴重彎曲及及生活起居飲食的不知節制亦為不可忽視之主因。
症狀則有頭痛(膿液蓄留或鼻額管閉塞造成額竇的陰壓所造成)、膿涕倒流、鼻塞、嗅覺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對眼精而言,易引起眼精疲勞、視弱、球後視神經炎等病,由於膿液貯留在後鼻孔,易造成歐氏管炎。
四、萎縮性鼻炎:係因鼻黏膜首基質骨的萎縮,使鼻腔變得異常廣闊的一種疾病,本病臨床上分有惡臭的與無惡臭的兩種,若發出惡臭無比之氣味時,則又稱之為臭鼻症,以鼻鏡檢查時,其內寬廣無比,痂皮到處如豆腐皮一般,稍動使其剝離去除時,甚易出血,痂皮下也貯留乾濃的積液。肉眼望之有乾燥感,故其特點為:1.鼻內乾燥如有異物感;2.鼻氣腥臭;3.肌膜萎縮;4.鼻腔寬大。關於本病之原因仍處於不明之狀態,中醫認為是肝腎陰虛及脾氣虛弱,西醫認為是缺乏維他命D及營養障礙與內分泌障礙所致,可能亦是一種自發免疫的疾病。
此病疾法以排膿解毒合溫肺補脾法效果甚佳,若加以鵝不食草滴液其效果更顯。
五、鼻中隔彎曲:鼻中隔是由軟骨及硬骨所構成,硬骨包函篩骨、垂直板與犁骨。在小孩時鼻中隔是端正的長在中央,當鼻中隔的軟骨發育速度比一般硬骨生長的速度還快的時候,軟骨間的發育速度不均衡,加上在硬骨之間互相擠壓,原來筆直的鼻中隔也因此而扭曲變形了。
鼻中隔彎曲最常見的是成為一側彎曲的C狀或兩邊彎曲的S狀。彎曲要等至頭骨發育完成時才定型,在台灣約在十六歲左右。鼻中隔除了彎曲之外,較嚴重的會形成突起的鼻中隔嵴,或鼻中隔棘。
鼻中隔彎曲不嚴重者可採部份點藥法或竹片裹棉壓迫法之外,其他嚴重者均以西醫之鼻中隔矯正術治療為佳,本病內服藥無效。
六、鼻瘜肉:俗稱鼻茸,是過敏性鼻炎的特別產物,好發於中鼻道的黏膜,外觀上呈豬脂樣,表面光滑,白色、柔軟、細胞少的軟糖狀。
鼻瘜肉成實累累又大又多時會堵塞整個鼻腔,不能呼吸,鼻根部因瘜肉的壓迫而膨脹,而造成外鼻變形,成為「蛙形鼻」,望診一眼便知。
臨床表現症狀為語音重濁、口乾咽痛、鼻塞、張口呼吸,嗅覺障礙,頭昏、眉間脹痛等。
中醫治療本病對於鼻腔大者可用先剪後點藥之原則,俟鼻茸清除乾淨再施予改變體質療法,即針對體質之陰陽虛實而作對症之療法,其法類似過敏性鼻炎。若鼻腔狹小者因施術不易,仍以西醫手術為佳,雷射對鼻瘜肉之摘除不太有效。
七、倒流:倒流之症是隨急慢性鼻炎、鼻竇炎諸症而來,以壓舌板壓舌,即可見上咽壁有痰露出,或緊貼於咽壁上,吞吐不能。若痰如雞蛋清,則偏向虛寒症,應溫肺化飲法治之,痰濁稍黃不黏稠者,則應予清熱解毒排膿法為之,但若問題出現在下鼻甲的肥厚上則仍應予點藥外治為主。
其他腺樣增殖症、聲啞、灸臠咳、耳鳴、不聞香臭、鼻出血、鼻疔、咽中瘜肉、濾泡增生等附可望診與問診合併參考,再行辨證論治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