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與胃腸病有重要關係確易被醫者和人們所忽略的常見疾病

        首先,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先要有一個觀念,就是這裡所強調的胃腸病是泛指經常性的發生而經久不的疾病與症狀,包括如下:大便不正常,經常性的便秘或腹瀉,或者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排空時間為時而一日數行,或時而數日一行,或大便時間不一定,有時早上,有時晚上,有時乾脆不排,大便顏色如墨綠,有時如咖啡,形狀初時為整條,不一會兒即自行散浮於整個馬桶,用衛生紙擦不乾淨。痛的部位有時先胃痛後肚子痛,有時先下腹悶脹排完便之後方感側胃痛或是心下痞滿脹感,痛的部位因人因病而有不同,或在中,或在周兩旁之天穴,或在脇下,或在小腹兩旁(有時祇發生在升結腸或直腸的單一邊上),慢性胃腸病的不舒服感有空腹時嘈雜飢餓感,有的會發生餓時的發抖狀,及飯後則飽脹的易飢易飽感(你會誤以為那是潰瘍,其實它不完全如此,此症有時祇是胃腸發炎的一種症狀而已。)有的不舒服感是表現在打隔,吞酸,口臭,或頻頻矢氣,按之不甚通感,有的泛惡納差,飲食無味,完谷不化,有的表現在口乾舌燥、唇裂、失眠、倦怠、嗜睡,不一而足,至於後重窘迫,裡急後重、肛門熱濁灼等亦是其中之一些症狀而已,面色或萎黃或蒼白或灰暗,舌苔或白膩或黃燥或白乾,脈則呈浮滑或弦細數無力,以上等等現象皆稱之為慢性之胃腸病,它當然也包含了功能性的消化道疾患,及慢性結腸炎…等在內。

        由於慢性胃腸病為現代文明人的好發病,因民以食為天,後天生命之長養皆靠脾胃之吸收。由於吾人每日三餐皆離不開胃腸,所以由此疾病所引發的相關疾病就不得不特別注意,筆者多年臨床觀察並驗證的結果,認為如下所舉為臨床上常見而卻又被人們與者所忽略者,茲條舉說明如下:

()胸悶:胸悶為慢性胃腸病急性發作時最常見的一種症狀,表現出胸如石壓,吸不起氣來的感覺。一般的人或遇此胸悶的症狀,皆會直覺的認為那是屬於胸腔內部或心臟血管或是支氣管方面的疾病,例如胸腔長瘤,心血管阻塞,支氣管氣喘、肺結核、肺積水等,有時還會與胸部內傷(如跌傷、打傷、氣岔等)聯想在一起,總之大都認為毛病出在膈膜以上的上焦,很少人,包括站在最前線的臨床醫生會去注意是否屬於胃腸疾病的問題,因此就容易被忽略掉了,因為醫者一時的忽略而造成患者長久性痛苦的案例常不泛所見,所以要在此提出當胸悶疾病發生的時候,如果在X光或心電圖等科學儀器檢查又無異樣時,則應考慮此病之由來是否發生在胃腸,祇要合乎前面所述廣義的胃腸病病狀,即可斷為與胃腸病有關。

因為當胃發炎產生疼痛的時候,其神經會牽引到胸腔引起胸悶不舒或胸痛,因為心胃共用一個神經節,所以當胃發炎時,直接的會影響心肺功能的低下而產生胸悶缺氧的情形。從功能上說,胃主受納,小腸主消化與吸收,大腸主排泄,當飲食不當,「吃」出了問題時,胃首先會產生狀況,小腸、大腸是胃的下游器官,當然直接受到波及也會或多或少的產生毛病,從表裡臟醫學來談,心與小腸相表裡,小腸有病,心臟受累便會產生無力感,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有病肺臟亦將受到波及,也就是說由大小腸的異常發酵所產生的瓦斯氣會從腸壁滲透血液之中而隨血液循環至全身,其中到達其所互相為表裡的心與肺臟時,自然產生心肺功能的低下,而會有心肺缺氧的狀況產生,胸中好像充滿了二氧化碳吸不進外來的空氣一般。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胃腸發炎所產生的廢氣會把橫膈膜往上撐起無法自然的開閉,間接的使肺氣的交換不夠充分也會形成呼吸不利的胸中滯悶感

了解了以上的原因,就知道胸悶之症與胃腸病有多麼的密切關係,因此治療此症時必須考慮腸胃上的相關問題。

()神疲與嗜睡:根據前面所述,發生胃腸疾病之後,腸內廢氣隨著血液循環至全身,會引發一系列的神經性症狀,好像自家中毒一般,就會產生神疲嗜睡之態,加上腦部欠缺新鮮的養氣以及養份的供給(因為此時的胃腸已在發炎之中,吸收及供給養份的功能已全然低下)之故,所以頭目開始昏昏沈沈,胃腸的消化與吸收有了障礙時,以中醫的角度看此是相當於「脾為困」,此脾即泛指消化與吸收的功能,脾有了障礙,它所管轄的手足四肢就顯得沉重無力了,若此病一久,累及腎時,會自然的產生打呵欠的動作,因為打呵欠就是一直想把體內廢氣排出的一種現象。

由胃腸等消化系統之故障會產生那麼多一系列的神經性症狀,是故當患者主訴神疲嗜睡等症狀時,吾人是否應考慮其消化功能呢?

()失眠:就是難以入或者是睡眠中斷的意思,或者是似睡非睡,亂夢亂想一通,或是醒來便睡不着。它是臨床常見而又不易治療的疾病,雖然目前已可掌握的原因已相當多,但仍然不知道原因或無法治癒者乃不在少數,撇開其他原因不談,在此謹述與胃腸病有關的失眠。

我們老祖先曾說過:「胃不和則臥不安」,也就是說當胃腸功能低下時,會引發失眠的狀態,而且還失眠原因的重要部位。

從醫學理論上說,吾人所吃的食物經過消化器官24小時之後就必須代謝一次,如果其間發生了問題而產生了代謝的障礙,譬如數日不行的便秘,或雖一日數行但量少成片的排空不乾淨的後重窘迫,這些無法順利排空之代謝物久積體內(形成宿便)將會產生毒素由腸壁滲透至血液循環至腦,除了造成腦部缺氧的頭目昏沈之外,還會造成腦部神經傳導障礙,使腦部真正想睡的時候反而睡不著,終至導致失眠。從中醫臟的五行相生相剋說,當胃腸(實際就是說是脾胃)發生毛病產生功能低下時,肝木會克脾土,而當胃腸發炎內容物不易消化形成異常發酵嚴重時也會反侮及肝,肝是藏魂的,功能上說是主情緒、主精神的,肝的機能受到亢奮則魂不守舍也就睡不著了。(當者相當於鬱脾虛)。從生理解剖上言,心屬交感神經,脾胃,大小腸為中空器官屬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會抑制交感神經的作用(當腸胃發炎時),因而刺激了大腦下視丘〈為肝所管〉的睡眠中樞而無法進入睡眠,這也就是中醫所說「陽氣不能入於陰」的一種表現,所以吾人在治失眠時應如何將陽氣入於陰才是重要關鍵,若因胃腸疾病導致失眠時,應急調理腸胃方為上策。

()精神官能症:通常所稱的精神官能症包括如下:倦怠疲勞、四肢無力、頭目不清、記憶力不集中、嗜睡但又不睡不飽、或嗜臥而失眠多夢、無精打彩、頻打呵欠、腰酸背痛等稱之,是現代文明病之一,好發於上班族群。這又跟腸胃疾病有什麼關係呢?

要瞭解此,首先我們先來引用李東垣的一段話:「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又說:「賊邪不能獨傷人,諸病皆從脾胃而生」。也就是說,當脾胃功能低下的時候,營養物質(精微)無法消化吸收並運送至全身,引致營養物質供應的缺乏而產生元氣不足之倦怠感,若再加上腸功能的紊亂,濁糟粕無法按時而排或排出過多,將使血液污濁不帶氧,形成自家中毒的一系列神經症狀,而變成了所謂的嗜睡、頭目昏等精神官能症了脾為後天之本,出生以後要維持生命的繼續都必須要靠「吃」,但飲食入胃就必須要有脾胃的健旺才能發揮它吸收的功能,所以要元氣充足精神狀熊良好,不會有疲勞倦怠嗜睡等精神官能症的話,就非要有健康的胃腸作後盾不可。

臨床上這種疾病比較容易發生於婦女身上,因為婦女生理上的關係,常有生產、月經等問題,以及比較不喜愛運動等等原因,常會有氣血不足及肝鬱脾虛等問題發生,因此胃腸功能比較不佳(胃中靜脈循環較弱),因胃腸功能低下之故,其所化生之氣血以及吸收後之營養精微物質皆會產生不足,因此,所謂的心悸、怔忡、量、月經不調以及前述的精神官能症便相繼而生了,因為此症好發於婦女,故又與婦女症候類似。

()皮膚病:皮膚乃是內臟的一面鏡子,內臟之不良常反應在外在皮膚上,而最容易反應在皮膚上的臟器是屬於胃腸的消化系統;因為腸胃功能之不良會引起吸收不良及新陳代謝的紊亂,尤其在經常便秘以及經常拉肚子的人最容易發生皮膚癢,便秘者是由於毒素無法代謝而由腸壁滲透血液循環全身之故,循環到那裡,那個部位便起燥癢,此種患者之皮膚色常呈暗褐,掌熱、口乾、苔燥,此為腸胃鬱熱的表現,若鬱久化火當變生他症,此種形態之皮膚癢,當然以治便秘以通腑泄熱為首要。若為脾虛便溏或經常拉肚子者,因為濕久化鬱而為熱,則易反應在皮膚上而為濕疹或香港腳或汗泡疹。此種患者之膚色較向面有菜色之黃色發展,吾人可從治皮膚濕疹用藥時,大抵為健脾利濕的基礎上著手就可見其端倪。

因此,皮膚病的產生若與胃腸疾病有若干關係時,需列為首要考慮之因素,不能光在皮膚的表面上打轉。

()口臭、口瘡、及唇乾裂:口臭之發生最直接的原因在於腸胃發生了消化上障礙的疾病,腸胃是個中空的器官,易被食物所填滿,當飲食不慎時,腸胃易於變化而發生毛病,其在體內腐化或異常發酵之氣體將隨氣上逆而發生口臭,所以口臭應先責之於腸胃而不是責在肝膽,口苦則常同見於肝脾上(也就是膽汁分泌不良與胃腸疾病同見時),一般人包括者在內,常會把口臭的問是究於口腔的疾病,或者誤導在肝膽的毛病上,而忽略了重要的胃腸問題,這是不太明智的。

口瘡呢!中西醫見解各有不同,現代醫學認為口瘡是維他命B群及維他C之不足,若整個口腔紅腫糜爛則稱之曰:病毒性的感染,若呈糜爛性的口瘡則稱之為熱毒,方劑中有五福化毒丹及黃解毒散對此症特效,但是有些口瘡呈經常性的發作,雖然也口服維他命B群及C有一段時日,或服中藥之清胃散劑若干時日均不見好轉時,可能要考慮到胃腸問題,臨床觀察,此類口瘡均好發於胃腸之慢性疾病,如消化不良,納差,常脹氣,大便不爽等,中醫治此病時只要調整胃腸功能使之恢復正常,此類口瘡均可在短期內治癒,因為胃腸不佳時,所吸收的礦物質及維生素等就會呈明顯的不足,這就是現代醫學所論的口瘡,當胃腸發炎無法發揮正常的消化與吸收功能時,體內異常的發酵物將鬱而為胃火,循陽明經絡而上造成口瘡,以上為中西醫理論之不同。

口燥、唇裂者,脾胃之火也,具體的說,已是胃、大小腸的功能已產生嚴重的障礙了,吾人不能如西醫所論的口燥則多喝開水,唇裂則塗護唇膏般的敷衍了事,應探究其本,否則是無劑於事的。我們都知道體表發生的一些異常現象常可反應體內臟器變化的微兆,口乾唇裂就是反應胃腸疾病的一種症狀;引用中醫經絡學說:足陽明胃經之病最容易化燥,故此經絡之臟器有病最易口燥、口乾、脾足太陰之脈,起於足大趾之端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所以脾胃氣虛,氣下流(一直想大便之感)激發陰火(發炎現象) 循經上炎,則在脾胃虛證(功能低下)的基礎上,見到口燥唇乾,弄舌口瘡,口臭易(稍食即),或大便乾結、肌熱面赤、心煩不安、頭痛失眠、苔白黃膩之現象。脾開竅於唇,上唇屬胃經下唇屬大腸經,可想而知脾胃有病最容易反應在口唇上,中醫的這種脾胃理論實為現代醫學所望塵莫及。

寒流來襲,唇部的乾裂脫皮程度也許較臉部肌膚更為嚴重。佳麗寶美容部主任紀秀珠表示,唇部沒有汗腺及皮脂腺的黏膜組織,無法像臉部其他肌膚一樣分泌油脂,也沒有角質層的保濕效果,因此容易乾燥、脫皮。

唇部乾燥的原因,包括氣候乾燥、紫外線照射等環境因素,舌頭黏舐、抽煙等物理因素,牙膏、色素等化學因素,以及身體不適、營養失調等個人因素。水份的喪失、蛋白質的破壞,是導致唇部粗糙、脫皮,甚至乾裂的常見因素。

避免唇部粗糙乾裂的方法,紀透珠建議,只要平時塗抹富含滋潤油脂成分的唇膏或口紅,就能達到良好的滋潤效果。這是在胃腸無病時的建議,若腸胃有病,還是要從腸胃功能調起

()小便不利:臨床上,因為頻尿而小便不利來診的患者還真不少。

首先我要強調的是;這裡所謂的「小便不利」是指頻尿非常,很想小便,但每次尿量皆不多,好像尿排的不順暢有意猶未盡之感,尿完不久又想排尿之意,這與一般所稱的每次尿量皆很多的頻尿意義有所不同。不管是中醫或是西醫一見此症便會很直覺的認為那是屬於尿道或膀胱上的問題,而少有人會把該問題的癥結放在胃腸疾病的根本原因上去作考慮。

現代醫學則以尿中紅、白血球出現的多寡作為判斷是否膀胱發炎為依據而作必要性的對證治療,如果其它相關檢驗數據不明顯,則很容易忽略了「胃腸」上所牽引出的疾病,中醫則以體表所出現異常症狀作為判斷疾病的依據,此症可能會引用傷寒論所稱:「口渴,尿少不利者五苓散主之」的膀胱不能氣化這一條文去思考,臨床上單純性的膀胱不能氣化所產生的尿少不利確實五苓散有莫大的效果,但是如果慢性腸胃炎(本來胃腸就不太好)呈急性發作而壓迫肺形成反射性的頻尿,則五苓散已非此症之主方,要以清熱消炎消導理氣的腸胃方劑,以調整腸胃之功能使之居於正常方為治此病之根本原則。

吾人皆知,大、小腸、肺、腎、子宮、卵巢皆位居下焦,民以食為天,大小腸職司消化吸收排泄之功能,最容易受外界飲食之影響而發生疾病,當大小腸發炎時,膀胱受其中異常發酵之氣體膨脹擠壓之結果,往往會形成反射性的頻尿,而真正想要尿的時候又尿不太出來,以中醫的理論解釋為水道、殼道不分,腸內異常的發酵需要水分,水分跑到大腸來自會造成電解質的不平衡,另外由於腸之發炎,必然形成腸內壁充血膨脹之狀態亦會壓迫膀胱,終至肺不能氣化而形成小便不利之症了

()肝病:肝病為什麼會跟慢性胃腸病扯上關係呢?

這得要從中醫的五行關係中去探討。

在五行之中,肝屬木,稱之為肝木,脾屬土,稱之為脾土,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肝、心、脾、肺、腎是相生的母子關係,而肝木與脾土則是相克相侮(這裡的脾胃代表著廣義的胃腸消化與吸收之功能)當肝有病時會侵襲到脾,引起肝脾功能的異常,但反過來說,當脾有病,也就是慢性胃腸功能良久居不下時也會累及肝而發生肝病。

從臟的本性來說,肝木是升發的,所以其性質需要條達,肝臟本來就跟情緒有關,情緒不能壓抑必需舒發

脾之性喜燥而惡濕,能把食入之五穀化為精微物質(也就營養的東西)運送至各部位供各臟器之用,因此,一個之有沒有元氣就靠脾(腸胃)之健運與否,所以脾是氣機升降的樞紐,吾人常稱「脾為後天之本」即是此故

從病理上來說;當肝木鬱而無法條達舒發時,便形成情緒上的不暢,久經壓抑之後便間接影響脾的吸收,形成腸胃功能的低下,譬如心情不好的時候,則吃不下飯沒有胃口,工作壓力大時,便易飽脹、打隔、吞酸,阻礙了消化,這就是因為肝而影響到脾(腸胃)一系列反應症狀。

從脾而言,脾本喜燥而惡濕,脾濕則不運,不運則水濕內(水分停聚太),脾濕則不能培木,又會致使肝木不能升發(因此消化不良之人多憂鬱性格)

脾濕的人身體基本上多虛寒〈營養不良〉,越是虛寒的人,其中空器官之血液循環越是不良,因為血液循環之不良,會反過來更造成脾的不能健運,於是產生了脾濕不化的吸收不良,完谷不或便散等慢性泄瀉之症狀,如此一來,則脾不能把營養物質儲藏於肝,肝沒有了營養物質作原料,就無法製出成品供身體所使用,於是便失去肝木升發的本能,毛病於焉產生。

若從醫學理論上說;膽居肝之下葉,肝強則膽旺,肝弱則膽虛,所謂肝膽相照即是,肝無病則膽汁分泌正常,則必循常道按時注入十二指腸以幫助脂肪之分解,使大便轉為黃色,反之當肝有病時則膽汁循常道注入十二指腸,必影響了脂肪的分解,於是大便黏臭而色褐黑,這就是由肝病間接影響到了腸胃()的功能。

脾的運化除了本身所分泌的消化液之外,尚須靠胰液及膽汁的幫忙,在脾不健運的情況之下,營養物質無法輸送至肝,肝沒有了營養的供給,便漸漸的產生疲勞,形成脾病肝亦病的現象。

所以臨床上患肝病的人常伴有腸胃功能低下的症狀,而腸胃功能低下久治不癒勢亦常伴有肝功能不良的情形發生。

中醫治療肝病的原則是常考慮肝脾同治的,內經上也說;「上工治未病見肝之病必先實脾」,也就是說看到肝病就要想到脾,要考慮到胃腸的功能,證之實際,確實亦是如此,這樣才能縮短治療肝病的時間,也才是根治肝病的要件。

()婦女病:慢性胃腸病最容易引起婦女病的發生,臨床常見的經痛、白帶、月經不調、卵巢炎、子宮炎等慢性胃腸病關係密切,當然不是指全部的婦女病都與胃腸病有關。

1.經痛:經來之前痛與經完之後痛皆謂之經痛,不過經前痛屬實證或虛中夾實為多,經後痛則屬虛證。痛的性質又分為兩種,痛過於脹的為血瘀,脹過於痛的屬氣滯,中醫治療經痛的原則就是根據痛的時間,痛的性質分析其原因配合其他四診而給予養血活血或理氣行氣之方劑的,這種方法是有別於現代醫學的辨症,但現代醫學的治病方法多少還是要懂一些。

一般來說,月經來前的輕微舒是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但當經痛影響至生活步調及工作情緒時都必要作治療,否則,因為經痛而引發的其他相關疾病將會相繼產生,屆時之影響則不單單只是生活、工作等身心的問題而已。

純粹經痛症狀的則以單純的症狀醫治即可但臨床上常見嚴重的經痛常伴有久治不癒的慢性胃腸病者居多,(月經與排泄一樣皆要「適時以時下」,有新陳就要有代謝,月經也是新陳代謝的一種。)當一個人慢性胃腸病久治不癒時,影響經痛常見的有:()此時必然所食之五穀精華無以全數吸收以化生精血,(因為胃腸功能一直些處於低下的情況,也就是所稱的脾不運化。)以之貯存於肝,肝的作用在於藏血,從經脈言,肝經脈繞陰器,肝無血藏,故運送出去之血不足亦不流暢,因脾不化生精血、故子宮內膜無以受養,便產生形寒,形寒則血凝,血凝則不流暢,不流暢子宮內膜欲剝落而不以時剝落則產生經痛。()胃在中焦,腸居下焦,子宮、卵巢皆位在下焦位於大小腸之前,易受大小腸發炎發酵脹氣時之壓迫而產生疼痛。未婚之少女若經常便秘、腹脹、與大便不爽或常裡急後重者,所發生的經痛最多,以月經前後會發生泄瀉者也容易發生經痛〈因為營養吸收不良〉。

以上兩種原因之經痛,病因與胃腸吸收紊亂有密切關係,因此治療此種經痛要以調理胃腸之功能使居於正常方為治經痛之根本方法。否則,只在經痛局部症狀下功夫,是只會擔誤病情的。

2.白帶:白帶之因雖不全是胃腸病所引起,但因胃腸病久治不癒或呈急性發作所產生的白帶卻大多數,吾人不能完全以中醫所論的五色帶下青、、黃、白、黑而全歸屬於肝、心、脾、肺、腎五個臟器的死套公式的給予處方治療,也不能完全以西醫所論之白帶全歸屬於黴菌、念珠菌、陰道滴蟲等方面之面之感染而作局部的對症治療,皆應綜合活的辨證法則才不致流於呆板。

因為腸胃腸功能低下的結果,營養物質無法經由腸胃吸收,自更無能上輸心肺,結果會造會一股代謝物往下流失而形成帶下之病(即脾濕下流),根據經驗,胃腸病屬實症色偏黃膿帶居多,偏虛中夾實症者則白黃帶相兼微刺癢,屬虛症者白帶居多,屬虛偏寒象,或脾腎雙虛則白帶清徹如水或如蛋清,以上諸症若伴有腸胃功能不佳都則須按虛實論治其腸胃,則其帶病常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也就是說白帶若兼有胃腸功能不良的問題時,若純以白帶的思考模式治療,而不考慮胃腸病的調整,常會嘗到久治不癒的後果。

3.月經不調:當慢性胃腸病經久不,或呈急性發作時,易使月經忽然不調,不調之症狀有月經前的,亦有忽斷忽來者。以上症狀,臨床皆為常見,且其病因與胃腸病有關者還占重要的比例。

當胃腸病發作時,胃腸內的血液因流不暢,黏膜常呈慢性充血狀態,血液集中在充血發炎的地方,間接的會影響月經剝落的不暢,所以當慢性胃腸病呈急性發作時,腹腔充血,則月經受腹腔充血之影響無法按時以時下,則呈月經拖延之情形,吾人治此症抓住病機及主要矛盾所在先調整胃腸改善了腹腔充血的狀態,則月經隨即恢復常態。臨床此病例甚多,本來月經皆正常,忽然因胃腸病之發生而將月經拖延的案例比比皆是,不明就裡者,因見月經突然不來便自作緊張火速找婦產科大夫打催經針,其結果自不言可喻。

另外一個原因,因為慢性胃腸功能不良,導致營養物質無法吸收以化生精血,其所製造的荷蘭蒙當然不足,所以產生機能對新陳代謝的緩慢,形成月經每一個月皆延後的情形,月經有的為延後,有的為量少色暗,有的則淋不止,子宮收縮緩慢,這些情形皆是伴隨著胃腸的功能的低下而來,故皆應以調整腸胃的功能為首要,若不正本清源則將輪於西醫式的頭痛醫頭了。

4.子宮炎、卵巢炎:常見一些婦女朋友要腹腔的舒,尤其痛的位置是在小腹兩旁的卵巢處,就誤認為自己是卵巢發炎,若痛在正下腹部中央就懷疑是得了子宮疾病。有的甚至去婦產科檢查,診斷結果還認為是子宮炎或卵巢炎,只是服藥甚久未症狀依然還在而已。其實發生在下腹腔的疼痛不完全是子宮、卵巢的毛病,如果真是子宮、卵巢的毛病,那當然要以子宮、卵巢的毛病去。腹腔還包括大小腸、膀胱、腎,下腹腔的痛有時是承自胃的疾患而來,因此常把「胃」「腸」病連接在一起,如若不是真正子宮、卵巢方面的疾病而有下腹腔疼痛的話,吾人應考慮其中最大的原因應為胃腸;吾人可用觸診其痛的部位,並用望診視其唇舌,是否口乾、口燥、唇裂、苔白黃膩,間其二便情狀,按其六脈,便可得知其中梗概,若加上有排便不正常, 胸膈鬱悶、倦怠不安等情狀,應可肯定其病確與胃腸有關。吾人不能被婦科病出現的表面病狀所迷惑,例如有的患者痛的地方是在下腹腔的中央或小腹兩旁且有子宮下墜感,白帶增多之時,就直覺的認為那是婦科上的問題,卻忽略了背後隱藏的胃腸發炎下腸脹氣壓迫子宮引起子宮下墜的問題、忽略了因脾胃濕熱下流引起的分泌物增多,就認為是白黃帶的問題的話就失之草率了,吾人,尤其身為者,實應深思再三、明察秋毫,方不致流於庸醫之途。見以上症狀,仍然以圖治腸胃方為治所謂子宮炎、卵巢炎的基本正途。

()因胃腸病所引發的疾病實不勝枚舉,茲再綜合數點簡述簡單理由如後以後結尾:

1.頭痛、肩酸、項強:頭痛的原因相當多,因腸胃疾病有關的頭痛亦占不少,足陽明胃經上行於頭前,當便秘數日不行或裡急後重之時,由於腹壓的增高,血壓也跟著增高,頭部血行上逆會引起頭痛,以及腹部的脹氣將橫膈膜往上頂,會引起頭頸酸痛的現象,若因胃不和而臥不安所造成的長久失眠,因肌肉處在興奮之中得不到休息的結果,又會導致脖子肌肉僵硬的頭痛發生,如屬胃腸功能低下的吸收不良則營養物質無以化生血精血上輸於心肺,造成腦部缺氧則會產生頭先暈後痛之現象。

2.眼睛酸澀流淚:一般中醫遇此症會認為病屬肝陰虛證者居多,因肝開竅於目,而眼之乾澀則責之於腎水之不足,流淚者肝虛生風是也,而若以西醫眼科的觀點論之,則認為是結膜炎或眼睛過敏或是眼鏡症候群…等什麼的,表面上理論好像是那麼一回事,但筆者認為上述理由並非絕對,臨床常見不明原因之眼睛酸澀流淚之症常伴有胃腸不適的也很多,例如昨晚突然不易入寢(平常都好睡),次日則一起床急欲如廁(胃腸不適),發現今早的排便粘而又散,連衛生紙都很難擦的乾淨,則今日的眼睛很容易發生酸澀流淚的現象。眼睛之充血最易造成酸澀,充血之原因有的是用眼過度所謂久視則傷肝,有的是長期的睡不好,因胃腸疾病的長期發作所形成的胃不和所造成之臥不安,亦會引起睡眠不充足而使眼睛長期充血(臥則血歸於肝),眼角旁的黏性分泌物則是充血後的分泌液,以現代醫學來講,眼睛之酸澀多數是維他命ADE攝取之不足,眼睛的感光物質原視紫質是需要維他命A的,而維他命A的吸收的靠脾(胃腸)的健運方可,是故本來就體質虛弱者,若一旦患上胃腸病的急慢性發作,是最容易引起眼睛酸澀流淚的現象,筆者遇此情形,常從胃腸方面著手,只要胃腸功能轉佳,上述諸症常隨之急速改善。當然,年紀大引起的肝腎陰虛治法以調補肝腎為主。

因胃腸病所引發的相關疾病而且常見卻又易被忽略而被誤診者實屬甚多,因限於篇幅,僅如上述。以上十點論述實為筆者經驗之談,絕非無中生有,僅提出大家參考指正。